银河证券政策扶持叠加消费升级民营医疗机构

来源:智通财经网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国银河证券发布医药行业研报称,看好医疗服务行业受医改长期逻辑支撑,给予“推荐”评级。虽然疫情期间医疗服务需求萎缩,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是新医改成功的关键点,国家政策有望在较长时间上给予社会办医支持,而消费升级也将对民营医疗机构持续提出需求,推荐爱尔眼科(.SZ)、通策医疗(.SH)、华熙生物(.SH)等。同时,看好消费中药医保免疫与消费属性,在当前医改推进逐步加深的大背景之下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推荐健民集团(.SH),建议   中国银河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消费医药泛指具有一定医疗属性(医院),能为消费者带来医学上的改变,但主要由个人支付(较少依赖于医保),且兼具品牌效应的产品或者服务,涵盖了消费中药、牙科、眼科、体检、妇产、医美等领域,具有单次消费价格贵、复购频率高等特点。该行认为,医疗消费的市场空间广阔,发展前景良好。医疗消费对应的是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和审美需求,在消费升级和大健康趋势的推动下,医疗消费的市场空间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消费中药:政策扶持叠加消费升级,板块迎发展良机

  1.国务院出台重要措施,中医药产业有望加速转型

  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指出中医药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结合文件中措施,中医药企业转型步伐有望加快,有望在中医药领域内开辟多种转型路径。

  2.消费类中药兼具医保免疫与消费属性,具备较高投资价值

  医保控费压力将倒逼中药企业加速转型。应对医保控费压力,中药企业有如下三种转型策略:

  (1)转型创新型中药,研发疗效显著且竞品较少的中成药,缓解竞争降价压力;(2)转型高质量低成本的中药材生产商,控制成本,向上游传导降价压力;(3)转型“医保免疫”的消费品,直接回避医保控费压力。该行认为,消费类中药兼具医保免疫与消费属性,具备较高投资价值。

  (1)结合循证医学,转型创新型中药

  中医药创新力量薄弱,需要建立适应中医药体系的创新机制。

  中医药研发长期以来面临作用机理不明、有效成分不清的困难。相比于成分清晰、作用机制明确的化药和生物药,中药创新难度更大。近年来,国内新药注册受理中成药数量远少于化药和生物制品,中药创新研发周期长,审核不确定性大制约了中药创新热情。因此,加快中药注册审批流程,建立适合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评价标准,成为促进中药创新发展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

  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有望加快中药新药审批速度。

  《措施》中指出,要提升中药注册申请技术指导水平和注册服务能力,建立科技、医疗、中医药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探索授予第三方中医药研究平台专业资质、承担国家级中医药技术评估工作,增加第三方中药新药注册检验机构数量。上述措施有望加速中药新药审批,创新型中药获批数量有望增加。

  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有望减轻中药新药研发难度。

  《措施》指出,要优化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对符合条件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药等,研究依法依规实施豁免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部分临床试验的管理机制,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中药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体系。上述措施旨在建立适合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试验评价标准,有望减轻中药新药过评难度。

  结合循证医学体系研发和证明中药疗效将是中医药长期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许多中药品种疗效缺乏现代医学证据支撑,也未经现代医学试验验证,即存在疗效不明确而仓促投入使用的风险,也存在具有疗效但由于缺乏实验证据支撑而使用受限的可能。缺乏规范的实验验证导致中医药行业药品疗效宣传和应用时常出现乱像,例如部分疗效未经实验论证且有副作用的中药注射剂已逐步退出市场。随着医保控费措施加大对疗效不明或疗效未经科学验证的用药限制,大量现存中药品种势必补充疗效验证试验,中药创新研发也将面临更加规范的试验验证。

  (2)重视成本控制,转型高质量低成本的中药材生产商

  中药制造企业时常面临中药材价格波动和供应不稳定的风险。

  近几年,中药材价格相关新闻层出不穷。植物类中药材一般会受到气象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价格时有波动;动物类中药材则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不断上行;更有部分人工种植技术尚未攻克的野生中药材,经历了无节制的滥采后,野生资源已十分稀缺。中药材价格涨跌互现,不同品种供需状况差异较大。可种植的中药材往往因为种植户一拥而上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无法种植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日渐匮乏,价格不断上涨。

  中药行业迫切需要确保高质量、低成本且供应稳定的中药材生厂商。

  很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尝试建立自有种植基地来应对供应风险,或者提前与药农签署合作协议,但也无法保证所有品类中药材的供应。即使供应充足,中药材多由小型种植户提供,也面临质量参差不齐的风险。中药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标准化、规模化的药材生产基地。针对可人工种植或繁衍的中药材,需要用规模化生产代替个体户劳作;针对无法培育的野生资源,需要研发人工培育方式;对于部分供不应求极端稀缺的中药材,需要摸索人工合成有效成分来替代自然资源。对于部分受中成药销量萎缩影响的中药材,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能更好的应对市场总量萎缩的风险。

  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大规模中药材生产商发展。

  《措施》指出,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引导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采购有质量保证、可溯源的中药材,深入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上述措施有望催生一批高质量、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模化生产也便于进一步降低中药材成本。

  (3)规避医保压力,转型“医保免疫”的消费品

  部分中药企业或将转型“医保免疫”的消费品。

  面对激烈的医保控费降价压力,中药企业要么选择研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中药,要么开拓不受医保限制的其他消费品。对于缺乏创新药研发经验的中药企业,结合现有中药成分开发普通消费品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消费品作为非诊疗消费,审批比药品更容易,且和医保无关。在普通消费品中结合中药成分,既可以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也可以避开医保限制。中医药消费本就具有较强的普通消费属性。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大约一半消费者购买中药材目的是滋补养生和作为食材这样的普通消费领域。

  转型具有刚需属性的日用消费品能够获得抗通胀的收入来源。

  刚需的特点是消费需求受价格影响小,这种产品往往有很好的提价潜力,涨价速度至少跑赢通胀。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还可能导致部分刚需消费群体的增加,此类刚需则有量价齐升的潜力。高端快消品和大众快消品需求均对价格不敏感,具有部分刚需属性。对于高端快消品,虽然价格较高,但高端消费者的高收入也决定了高端群体并不在乎产品的价格。对于大众快消品,本来价格就不高,生活中往往多次使用且单次耗用量很少,平摊到每次耗用的成本就更低,即使是低收入群体往往也不会在乎这点微薄的耗用成本。大众快消品常见例子有调味品、洗漱用品、个人卫生用品等。

  (二)专科医疗:需求持续提升,供给能力增强

  1.居民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加

  我国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水平提高。

  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带来支付能力的提升,促进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显著增长,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我国专科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生活水平上升引发居民生活观念的进步,伴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   2.医院数量不断增加

  自年到年,医院数量不断上升,医院的比重也持续增加。年,我国共有所医院,医院总量的55.33%,其中,东部地区所,中部地区所,西部地区所;年,医院数量上升至所,医院总量的79.19%,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所、所、所。

  3.医院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医院年诊疗人次逐年上升,医院年诊疗人次持续增加,占医院年总诊疗人数的比重稳中有升。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年,医院诊疗人数为12.43亿,其中医院诊疗人数为0.76亿,占比6.11%;年,医院诊疗人数达到38.42亿,医院诊疗人数达3.86亿,占比为10.05%。

  医院入院人数不断增加。年,医院入院人数为.04万人;年,医院入院人数达.6万人。

  4.医院床位数不断增加

  自年到年,医院床位数大幅提高,医院床位数也明显增加,且与公立医院的差距逐渐缩小。年,医院拥有29.21万张床位,其中医院3.96万张;年,医院床位上升至.41万张,医院拥有46.43万张床位。年到年,医院平均开放床位数由26.95万张增加至.52万张,增幅明显。

  5.卫生技术人员力量增大

  在硬件设施日益完善、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力量也在进步。自年到年,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由21.66万人增加到84.11万人,占医院总体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由8.54%上升到12.96%。由此可见,医院注重人才队伍培养,医疗服务能力随之提高。

  (三)社会办医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推进专科医疗服务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重视医疗服务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专科医疗服务。“健康中国”实施以来,国家大力宣传和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尤其重视眼科、口腔、妇产、精神等专科领域的发展,多措并举,从简化审批制度、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大力培养人才、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多方面为专科医疗提供优质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四)医美:颜值经济迷人眼,医美时代渐来临

  1.全球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国内医美市场提升空间广阔

  全球医美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中国医美市场增速领先。

  就市场规模而言,我国医美市场年.79亿美元,目前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的.76亿美元,而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与沙利文预测,中国医美市场增速全球最高,预计~年复合增速达24.2%,而美国仅有3.7%,巴西、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增速也不慢,有5.3%、7%和8.3%。

  人均消费次数差距大,提升空间广阔。

  从每千人医美消费的次数计算,我国差距依旧大。韩国最高为89.3,而美国为52.3,俄罗斯为18.6,中国仅有14.5,相比于日本的28.1中国还有翻倍的空间,相比于美国有近4倍的空间。

  2.我国女性医美渗透率远低于韩国,消费群体年轻化

  我国女性医美渗透远低于韩国。

  医美消费者主要分布在18-40岁的女性,年我国18-40岁的女性医美用户渗透率仅为7.4%,远低于韩国的42%,因此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消费群体年轻化。据各医美平台数据显示,年悦美25岁以下人群增长至44.7%,相较年增长3.6个百分点。新氧平台年30岁以下人群占比81%,是主力消费群体。(悦美与新氧平台因发展历程不一样,用户平均年龄略有差异)

  3.透明质酸和肉毒素成为最受欢迎的医疗美容项目

  根据新氧大数据,我国注射医美市场份额主要是玻尿酸和肉毒素,占比分别为66.59%和32.67%,并且增速都较快,分别为53.1%和90.6%。

  (1)透明质酸

  随着医疗美容透明质酸填充剂本土产品品类增多,质量逐步提高,以及技术的创新,例如与利多卡因药械联用的透明质酸填充剂可在操作过程中起到止痛效果,增加病人的接受程度,本土产品的市场销售收入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医疗美容透明质酸产品整体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在年达到.4亿元。

  (2)肉毒素

  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统计年全球肉毒毒素注射达到.78万人次,而据ASAPS(TheAmericaSocietyforAestheticPlasticSurgery)统计,年肉毒素注射疗程共计.82万例,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为玻尿酸。艾尔建的BOTOX(保妥适)年销售额为19.76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7.91亿美元,四年复合增长率为17。69%,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肉毒毒素为医美大品种。

  4.国内医美市场竞争格局分析:高度分散状态

  中国医疗美容市场竞争格局呈现高度分散状态,且近几年分散度会进一步提升。医美项目具有消费个性化、地域差异化等特征,机构很难将运营经验跨省市复制;我国的连锁医美集团也多采用各地区自主经营的形式。伴随成本的提升,医美机构经营者也很多选择开设中小型机构,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者。国内有超过1.2万家医疗美容整形机构,大型的机构如美莱、艺星、伊美尔、华韩整形、苏宁环球等,通常大型医美机构有超过10位全职主诊医生;此外,国内有超过多家小微型机构,一般主诊医生一位再配合2~3位助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gtuoa.com/zjgl/12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